(来源:廊坊日报)
转自:廊坊日报
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,中秋节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演变,逐渐成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。每年中秋之夜,皓月高悬,清澄生辉。人们赏月、吃月饼、猜灯谜……欢度中秋佳节,共享幸福生活。
时维九月,序属三秋。当晚风渐凉,丹桂飘香之时;当月如玉盘,月光清辉泻地时,中秋佳节的脚步也悄然而至。中秋节,又称祭月节、月光诞、月娘节、团圆节等,中秋节的习俗很多,最有趣的莫过于猜灯谜。
中秋菊花——花好月圆、含愁却念旧日别——中秋、不负中秋夜明月——胜利在望……灯谜,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,是人民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,它源于生活,用于生活,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。
相传,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时,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。猜灯谜在我国源远流长,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。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“隐语”,也就是灯谜的雏形。到汉代“隐语”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。一类是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;另一类是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。到魏代,则称为“谜语”。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,诗谜大量出现,并成为主流。从宋代开始,一些文人学士常在中秋之夜、元宵之夜,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,吸引行人猜测,“灯谜”由此而来。清中叶以后,谜风大盛,涌现了许多谜师。辛亥革命后,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。旧社会,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,有些文人自命清高,片面强调风雅,排斥民间灯谜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党的“百花齐放”文艺方针指引下,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,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,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如今,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有组织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。
“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,即谜面、谜目和谜底,也称灯谜三要素。”我市文化学者孟先生介绍,“传统节日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穿越时空的历史价值。过好传统节日,可使人民群众了解更多传统文化,继而增强文化自信、涵养民族精神。”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满灯笼,人们聚在一起,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,好一派欢乐的人文景象。
发布于:北京市卓信宝-十倍杠杆股票-杠杆股票-股市杠杆操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