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5年授衔时,共有798名将领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,后来随着晋升人数的增加,开国少将的总数达到了1360人。然而,由于授衔时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,有些本应被授予中将甚至上将军衔的将领,最终却只获授少将军衔。
接下来,我们来介绍五位具备上将资格却只被授予少将的开国少将。
第一位是贺晋年。1955年授衔时,上将的评选标准主要依据正兵团级和副兵团级的军官,其中有33名正兵团级、19名副兵团级、1名准兵团级(贺炳炎),以及2名无军队级别(乌兰夫、阎红彦)。而贺晋年恰好是位居副兵团级的开国少将中唯一一人。早在红军时期,他已担任军长,解放战争时任兵团副司令,建国后更是出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,为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工作立下汗马功劳。如此资历完全具备上将条件。但因与高岗的政治关系,他被降为大校,后来在毛主席亲自干预下才恢复少将军衔。可以说,若无高岗事件的影响,贺晋年完全有资格被授予上将。
展开剩余66%第二位是解方。虽然开国少将没有官方排名,但解方常被视为“第一少将”,被军中称作“解方镇少将”。解方以参谋著称,解放战争期间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参谋长、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参谋长,抗美援朝时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,是彭德怀将军的重要助手。彭德怀曾感叹:“如果解方是少将,那我顶多就是上将!”解方之所以只获少将军衔,主要是因其早年在东北军服役,缺乏红军时期的经历,直到1941年才加入八路军,军龄较短,资历尚浅。若论能力和贡献,解方毫无疑问配得上上将称号。
第三位是钟伟。钟伟是开国少将中最让军迷惋惜的人物之一。其红军时期曾任师政治部主任,抗战时担任副旅长,解放战争时担任纵队司令,这些经历丝毫不逊色于大多数上将。钟伟战功赫赫,作战勇猛,东北军区司令部曾高度评价他所指挥的第5师,称该师是东北部队中最有活力、最具冲击力、进步最快、战斗经验丰富的主力师,以“猛打、猛冲、猛追”三“猛”著称,善于运动战和攻坚战,堪称头等主力。然而由于性格等诸多因素,钟伟未能被授予上将,这一遗憾至今令军迷们扼腕叹息。
第四位是袁也烈。论早期军旅资历,袁也烈在开国少将中可谓仅次于无人敢排第一。北伐战争时,他是叶挺独立团的连长,下属排长竟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林彪。南昌起义时,袁也烈任营长,林彪任连长,许光达任排长。按理说,他的军旅生涯本应顺利晋升,但1931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,直到1935年才获释,这一段时间严重耽误了他的发展。更糟糕的是,这段被捕经历被一些人诟病,认为他有难以解释的“历史问题”,导致1955年授衔时只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第五位是段苏权。段苏权的军旅资历极为深厚,18岁便成为红军独立师政委。要知道,像陈赓、杨得志、陈锡联这些后来的大将或上将,在红军时期也多为师级干部。解放战争时,他接替黄永胜担任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,参加辽沈战役等关键战役,战功不逊于黄永胜。然而,段苏权曾有过脱离组织的经历,导致授衔时被降为“暂授少将”。据说,当他收到少将军服时,愤怒地将肩章上的将星撕掉,说:“这玩意我不戴!”
这就是五位理应获授上将军衔却只获得少将称号的开国少将。您认为还有哪些人具备这个资格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(参考资料:《大授衔》《开国将军轶事》《开国将帅名录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-十倍杠杆股票-杠杆股票-股市杠杆操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