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制航空发动机的优势是推力大、航程长。正因为如此,多年以来,无论是在军用战机领域,还是在民航客机领域,我国自行制造的很多飞机采用的都是俄制发动机。
但时过境迁,现在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。民航客机领域原先提出研制宽体客机是中俄合作,但是现在俄方已经撤出,接下来完全由我们独立研发制造。
至于说军用战机领域,第4代主力战机已经在全力更换国产发动机,接下来的第5代和第6代战机应该会完全摒弃俄制发动机,也就是说,在我国的飞机上,俄制发动机将全面退场。
在飞机研发领域,俄罗斯目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航空发动机了。所以很多人想不明白,已经完全落后的俄罗斯为什么不主动选择跟我们合作?未来的俄制发动机还有可能在我国的飞机上继续发挥作用吗?
展开剩余90%国内战机的发动机正在更新换代
十多年前,国内外媒体的口吻几乎是一致的,那就是国产的战机一定会采用俄制发动机,最典型的就是俄制 AL-31F发动机,在国内被网友戏称为“三姨夫”。这款发动机被大规模应用在第4代战机上,而且此前有消息还说第5代战机也要大规模应用俄制发动机。
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过去10多年的时间,我国确实陆陆续续采购了一大批俄制发动机,但那都是陈年往事。随着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逐步取得突破,新研制的战机大都已经更换了国产发动机。
换句话说,消耗掉过去购买的这批货之后,我们未来大概率不会再大批量购买俄制发动机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对我们将不再具备优势。
从军用战机的发展角度来看,这也是俄罗斯人极其不愿意看到的,因为继续保持跟我们的合作,俄罗斯至少还能补一下自己在技术上的短板。一旦我们完全“单飞”,俄罗斯再想从我们这里了解或者是得到一些技术的话,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。
俄战机的最大缺陷实际上是俄罗斯在战机研发领域的理念落后了。武器系统不行,雷达技术不行,隐身能力也是一般般,尤其是在某些领域,之前被美国人的技术碾压,现在又被我国逐步赶超。
每次说到这些短板,很多观点都是苏联解体之后,俄罗斯没钱,所以才没办法系统发展自己的技术。这样的观点看似合理,但实际上不合逻辑。试想一下,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30多年,俄罗斯即便再没钱,难道在理论层面还不能够完成更新和升级吗?
而且我们过去也没有钱,尤其是在综合实力层面远远落后于苏联乃至于俄罗斯。可是我们也没有放弃战机以及航空发动机的研发,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一点点进步,俄罗斯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呢?所以这根本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。
俄罗斯产生了一种惰性寄生思维
实际上并不是经济发展好与坏的问题。经济发展虽然决定上层基础,可别的因素也在发挥着关键作用,尤其是在武器研发领域,如果没有能力进行实质性的生产制造,但是也绝对可以在理论领域进行研究,可俄罗斯恰恰放弃了这一点。
实际上可以这么说,自从苏联进入中后阶段以来,他们就完全放弃了理论的更新和观念的换代。现在说起苏联,很多人总觉得苏联拥有大量的黑科技,武器也很先进。可是不管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际制造层面,苏联曾经的这些东西大多都是半成品,有些中途而废,有些发展观念甚至根本就走不通。
这些烂摊子随后都扔给了俄罗斯,可后来的俄罗斯并没有照单全收,只是把其中一些实际能用的收拢了起来,其他的完全放弃了。尤其是在放弃之后,在技术领域,俄罗斯却没有提出新的发展理念,以至于到现在全方位落后。
背后既有惰性思维,也有寄生思维。惰性思维很好理解,苏联解体之后,俄罗斯人甚至靠着卖武器过日子,完全不去考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。至于寄生思维,实际上跟我们又有一定的关联。
简单来说,因为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曾和苏联保持一致,所以我们的武器系统大多脱胎于苏式武器。俄罗斯人的想法就是把一些先进的武器或者是技术理论卖给我们,由我们继续去发展,如果出现一些新理论的话,他们就可以得到现成的东西。
这便是俄罗斯人长期以来的想法,他们或许认为靠着自己的技术,可以在很多武器系统领域领先乃至于垄断很久,但是俄罗斯人忘记了一点,中国人不是印度人。
同样是购买俄式武器,印度人多年来是只买只用,不进行研究和升级。但是我们却不一样,不管是什么武器系统,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借鉴和升级,打造完全独立的新理论。
这确实对俄罗斯人也有益,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,我们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步伐太快,以至于到现在,原本属于卖方的俄罗斯,在很多武器系统上失去了主导权,如此一来,他们就逐渐失去原来的优势了。
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,我们的技术一直在进步,甚至有些领域已经完全超过卖家了,这种情况下,我们还有必要跟卖家做生意吗?
所以说,俄罗斯过去30年的不思进取,最终让他们与我国乃至和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。
俄制发动机的性价比在下降
不可否认的是,俄制航空发动机的动力很强劲,但是安装到飞机上之后,综合性价比已经持续下降了。
比如在民航领域研制宽体客机,也就是C929,原先我们打算与俄罗斯共同研制开发,但随后一系列的分歧让这项合作不复存在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发动机领域的分歧。
按照我们的规划,未来的宽体客机要么使用国产化的发动机,要么先使用欧美的发动机。因为我们还要考虑未来进入国际市场,所以和欧美之间不能完全断联,而应该保持一定的关联。但是俄罗斯方面完全不考虑这些,他们恐怕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的发动机。
不是说不能使用俄制发动机,而是俄罗斯发动机的综合性价比,在接下来会拖累我们飞机的全面发展。明明俄罗斯可以做出妥协,但是他们的态度却一直不改变。
其实在军用飞机研发领域也是如此。过去多年,很多技术上俄罗斯对我们设防心很重,他们总是担心我们能超越,所以提出的各种先设条件往往很苛刻。可每一次,我们最终都能绕过技术障碍,完成自己的升级。
这样一来,即便俄制发动机拥有动力优势,可是综合对比起来的话,其整体的性价比就不高了。这里再举一个例子,美国人的同类型飞机,动力系统也不如俄罗斯飞机的动力系统强势,但是,美国人另辟蹊径,不断发展其他优势,同样也把俄制的飞机给比下去了。
在雷达技术和隐身技术领域,俄罗斯的研究明显落后。我们的隐身战机已经多次试飞,并且要开始列装部队了,但俄罗斯的隐身战机在研发进度上目前还是遥遥无期。这样一来,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的动力优势就被完全抵消了。
综合性价比持续下降,我国接下来新研制的各类型战机,怎么可能还会使用俄制发动机呢?哪怕是在民航客机领域,我国的民用航空发动机目前也已经进入了可以拿到适航证的阶段。在这种局面下,我们在飞机领域的发展,已经从过去的有求于人阶段,进入到了具有主导优势的阶段了。
观念不变,优势会消耗殆尽
对俄罗斯人来说,如果他们的观念依旧不彻底改变,未来在发动机和飞机研发领域,他们原先具备的优势将会消耗殆尽,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。
从现在的情况就能看出端倪,俄罗斯原先耗费十几年的时间在研发新的预警机,但是到后来俄罗斯又把这个项目给完全抛弃了,真正的原因恐怕又是卡在了技术层面,而不仅仅是因为没钱。
所以还是那句话,俄罗斯人的观念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,到现在都没有想过彻底进行理论观念的升级改造。如果他们不摒弃这种发展思路的话,接下来在飞机研发领域,围绕技术,他们的观念会越来越僵化。
一旦他们不再具备任何优势,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虚心求教了。说到底,有没有改变和学习的意识才是保证技术领先的关键。
接下来,随着新一代战机批量生产,国产发动机也将跟着批量生产,俄制的发动机将会一步一步成为过往和历史。俄罗斯还想按照之前的模式从我们这里得到些什么,这种局面将不复存在了。
结语
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很难,也很复杂,但是如果落后或者说落伍,整个过程其实很快。俄罗斯在这一方面正好做了一个“反面教材”。
自己主动放弃了发展,想要靠着别人吃现成饭,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弱者的观念,因为这么做的话,将会彻底失去主导权。可以这么说,再过 5~10年的时间,曾经的俄制发动机,不管是风评还是在国内的实际应用,都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,我们可以拭目以待。
参考资料:
《俄专家,俄并没对华捆绑销售苏-35,歼-20目前还得靠俄发动机》 环球时报 2021年1月14日
参考资料:
《俄专家,俄并没对华捆绑销售苏-35,歼-20目前还得靠俄发动机》 环球时报 2021年1月14日
发布于:江苏省卓信宝-十倍杠杆股票-杠杆股票-股市杠杆操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